基本上我並不是要寫這部電影的觀後感或分析什麼的,而是以這部電影作為引子亂丟磚頭和小石子(爆),所以如果是想看觀後感的朋友就不必麻煩點進來了XDD(爆)。
星期六和小志去看了《安非他命》。不過在這之前,小志提議去看《安非他命》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猶豫什麼呢?如本頁上方的網誌描述,我是腐女,想當然爾我不可能會討厭同志題材的,但也正因為我是腐女,我平時看的BL漫和聽的BL DRAMA還會少嗎?雖然比起有些腐女,我的等級還算很低的,但總比一般人的平均值多很多吧(爆)。所以,我真的有必要特地進電影院去看一部男同志題材的電影嗎?(註:不過話說回來,雖然BL和男同志世界的基本相同點是男男相戀,但給女生服用的BL作品和實際的同志世界還是有若干落差,甚至落差甚大,所以其實最好是不要混為一談。)總之還有其他各種因素,在把小志搞得快抓狂(歹勢啦)之後,我們還是去看了,而且還算幸運的趕上了一場有導演QA的場次。
基本上,對我而言,不只是同志題材,任何創作品之中,所有的題材都是一個一個的元素,而每個元素又有無限的表現形式;創作者就是把各種元素和其表現形式巧妙地組合起來,呈現出他們想要表現的,傳達他們想要傳達的。所以我並不會覺得某一種題材特別高尚或深奧,只有每個人對於該題材的本質或是該作品中該題材的表現方式是否喜愛而已,而至於為什麼有些人會喜歡某些題材,這就和他的思想和經驗和本質有關了(笑)。
看完電影之後,導演的QA時間,我也去看了,不過並沒有發問。對我而言,電影或影展的QA時間與其說是聽導演解釋這部電影的重點或手法,我對於發問的人和他們問的問題還比較有興趣。從發問的人和他們問的問題之中,可以觀察這個社會之中某些存在的/既定的/強勢或弱勢的觀念和有些隱而不顯的族群。
比起觀察導演本人,我更喜歡觀察發問的人。例如像這次的QA,我先是訝於留下來的觀眾竟是男女各半,更正了我以為男同志觀眾會更熱衷於這部電影的想法(插個題:我以前曾經碰過沒讀過白先勇的《孽子》這本書的男同志,當時我也很驚訝咧。不過想一想也是,並沒有人規定你是什麼族群或屬性就一定會看過什麼書或做什麼事的。所以這種驚訝只是我自己的年幼無知啦XDD);這個發問的女生,她是因為自己本身是同志嗎?還是她只是對這種題材有興趣?那個看起來有媽媽和姐姐陪同的可愛小女生,她是腐女嗎?(爆)另一邊那個看起來很年輕青澀的少年,他是正對自己的性向徬徨嗎?另一位感覺似乎有點男同志氣息的男子,他發問的問題是「這部電影會不會讓一般觀眾把同志和毒品連結在一起?這樣會不會有污名化同志的可能?」,他是想要捍衛自己和同類的名譽嗎?還有,坐在邊邊那一桌的那一對情侶,你們既然都坐下來了,麻煩你們就認真點聽好嗎?不要在那裡捏來捏去打情罵俏的啦!!!\_/##(←你自己還不是在東看西看的!)……等等。
不過其實我認同導演所說的,其實這部片還算不上真正的「男同志電影」。因為這部片中的兩位主角,也都曾和女人交往,甚至也能對女性提起性趣。但無論他們的性向是開放的,或是模模糊糊懵懵懂懂的,至少在這段關係裡,他們愛上了對方,不管起因是什麼,而對方是同性,如此而已。
在更年輕的時候,我曾以為「他們只是剛好愛上同性」這種說法,是異性戀世界之中的「偽善」說法,是異性戀無法承認「就是有人只會愛上同性」的藉口而已,但隨著年紀增長,我現在覺得這種說法反而是更開放的。我甚至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愛上同性」這句話,去掉「剛好」兩個字會更好。
「他們只是愛上同性」。既然金錢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那何妨性別也別在意?
而這種意味,和一般人認知的bi(雙性戀),也就是對兩種性別都能產生性慾的解釋是不同的。
的確,有些人很明確的知道,他們的戀愛或產生性欲的對象,非得是異性或同性不可,但我知道,那種連性別也能不考慮的愛情是存在的──這種說法並不是偽善。
以上。
- Aug 15 Sun 2010 21:18
電影│《安非他命》與其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